Discovery of shale gas by Guirongye-1 well within Carboniferous Luzhai Formation in Guizhong depression, Guangxi
-
-
1. 研究目的(Objective)
尼玛盆地构造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部,是发育在侏罗系—白垩系海相地层之上的古近系陆相裂谷盆地,北接羌塘地块,南邻冈底斯地块,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3000 km2。本次研究目的是初步查明尼玛盆地东部冻土发育特征,调查盆地东部古近系地层层序,获取古近系烃源岩、储盖层等关键评价参数,进一步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
结合新获取的大地电磁测深、地表地质调查及藏尼地1井资料,通过对盆地东部石油地质条件的进一步论证,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盆地东部赛布错坳陷部署实施了藏双地1井,该井的实施对于西藏高原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Methods)
通过资料的收集和重新处理解释,建立了尼玛盆地基础资料数据库,结合之前在尼玛盆地东部发现的油气显示带及最新的大地电磁测深和藏尼地1井资料,优选井位。藏双地1井完钻井深1206.78 m,全井段进行了取心、录井和测井,共有岩心407箱,岩心总长1108.88 m,收获率95.9%。在古近系牛堡组选取烃源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通过分析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热演化成熟度来评价烃源岩生烃潜力;使用荧光分析仪对岩石进行荧光分析,主要进行干照和滴照实验,来检测岩石、岩屑中的沥青、烃类等有机物质。
3. 结果(Results)
藏双地1井从上到下钻遇地层依次为第四系+ 新近系—牛堡组三段—牛堡组二段(未穿),气测录井有3处气测异常段,总烃最高为0.159%,岩性为棕红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含气量解析取样井段527.90~1206.78 m,共取样54个,现场解析在标准大气压下最高含气量为0.213 m3/t;共做浸水试验20个,拍摄视频20个,其中井深744.40 m、752.08 m、767.30 m、774.66 m、797.20 m、832.43 m均有气泡冒出,以井深752.08 m最为明显。
荧光录井井段0~1206.78 m,对全井岩心按设计逐包进行荧光直照、拍照、氯仿浸泡,定级;全井共录取荧光资料421个点,其中井深1024.23~1026.23 m牛二段灰绿色泥岩断面处,可见黑色薄膜状干沥青,具荧光显示,干照下呈黄色、淡黄色,产状为星点状、带状,用氯仿滴照可呈片状;井深1077.46~1077.76 m牛二段见油迹;井深1078.16~1078.76 m牛二段见点状干沥青;井深1078.76~1079.16 m牛二段层理间见油斑;井深1079.16~1080.16 m牛二段顶部断面处见油迹,都具有荧光显示,呈黄色、淡黄色,产状为星点状、带状(图 1)。
4. 结论(Conclusions)
(1)藏双地1井全井取心,获得了尼玛盆地东部古近系地层层序、烃源岩及储层等相关参数,分别在牛三段418.43~422.00 m、牛二段890.00~898.00 m及1068.16~1087.00 m发现3处气测异常段,总烃最高为0.159%,现场解析含气量值最大为0.213 m3/t,并在牛二段1077~1080 m处发现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首次实现了尼玛盆地地下油气的重要发现,对盆地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2)本井是继藏尼地1井后在西藏尼玛盆地部署实施的第2口地质调查井,通过对藏双地1井的钻井技术攻关,进一步总结出了适合高寒缺氧、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原钻井施工工艺和设备参数,为下一步在该区钻井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尼玛盆地平均海拔近4800 m,由于其高海拔的特殊性,具有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等特征,在野外施工过程中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藏尼地1井、藏双地1井的钻探,克服了高寒条件下冻土发育钻井技术难题和高原缺氧条件下深井取心难题,基本形成了一套安全、环保、高效的作业技术体系,为高原地区的钻探施工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5. 致谢(Acknowledgement)
感谢李韬、李显亮等同志的交流和启发。
-
期刊类型引用(8)
1. 张云,张天福,程先钰,孙立新,程银行,王少轶,王善博,马海林,鲁超.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纪含铀岩系三维地质结构与铀成矿规律浅析. 中国地质. 2022(01): 66-80 . 本站查看
2. 庞康,吴柏林,孙涛,郝关清,雷安贵,杨松林,刘池阳,傅斌,权军明,王苗,郝欣,刘明义,李琪,张效瑞.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及其天然气-水混合流体作用特征. 中国地质. 2022(05): 1571-1590 . 本站查看
3. 林兆民,张嘉冕. 甘肃省207铀矿及富铀岩体特征研究. 甘肃地质. 2022(04): 42-48 . 百度学术
4. Reng-an Yu,Shan-bo Wang,Qiang Zhu,Qing-hong Si,Xue-ming Teng,Xiao-xue Liu,Hou-ning Liu,Yong-xiang Tang. Zircon U-Pb ages and proven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sandstones and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of the uranium deposit in Huangling area, Ordos Basin, China. China Geology. 2021(04): 600-615 . 必应学术
5. 张天福,张云,金若时,俞礽安,孙立新,程银行,奥琮,马海林.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层序界面特征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的制约. 中国地质. 2020(02): 278-299 . 本站查看
6. 张云,张天福,孙立新,程银行,张祺,王少轶,程先钰,周小希.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黄陵地区煤铀兼探钻孔数据集成与三维地质模型构建. 中国地质. 2020(S1): 231-254 . 本站查看
7. 张天福,张云,程先钰,孙立新,程银行,周小希,王少轶,马海林,鲁超.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东胜地区侏罗系-白垩系钻孔数据库与三维地质模型. 中国地质. 2020(S1): 220-245 . 本站查看
8. 田亮,赵天林,尹永朋,李名,叶阳.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地区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矿产勘查. 2020(11): 2424-242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